2010年中央“1号文件”提出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“建材下乡”,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给出预测:“建材下乡”正式启动后,每年可拉动1000亿元消费。又有业内人士认为,“建材下乡”对经济的拉动作用,要远大于家电和汽车下乡。于是,“建材下乡”成了业界焦点。
但是,日前中国建材工业规划院院长刘长发表示,“建材下乡”或面临搁浅局面。
目录确定工作繁杂
刘长发表示,之前出台的家电下乡、汽车下乡政策均是为了拉动消费,实现国民经济“保八”的目标。现在,这个目标已经实现,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已经好转,加速调整和优化结构将成为中国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。所以,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,短期内中央再次投入巨资刺激经济的可能性不大。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没有提及“建材下乡”,政策出台没有那么迫切了。
同时,专家认为因建材品种繁杂,“建材下乡”目录确定是个难点。建材与家电不同,没有相对统一的价格。记者从深圳市建材行业协会了解到的信息显示,深圳一线品牌暂未涉足“建材下乡”,主要是中小品牌建材企业在关注。农民的消费水平相对偏低,农村建材市场目前主要被三线品牌占领。
补贴方式尚未确定
至于“建材下乡”的补贴方式,业界仍存在分歧。
《扩大建材下乡政策及实施建议》初稿,力推补贴到农民人头的方式。该建议指出,凡农民新建住房,凭宅基地建房证明和购买建材发票,限定补贴的起步消费额和每户最高补贴额之后,在规定限额内一律根据发票累计金额按比例给予财政补贴。同时,对新型节能房屋给予更高比例的补贴。
但在“2010中国国际水泥峰会”上,有专家建议要打破“家电下乡”货币补贴到人头的模式,这种做法覆盖面终究有限,受惠最大的无非是那些急需建房农户,并不能惠及所有农民。应采取货币补贴到水库、公路等农村具体建设项目上,不但使整个村庄地区的农户都受益,而且还可以通过建设项目,解决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。
工信部人士称,出台“建材下乡”主要是为了促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,推进新农村建设,这些目的并没有变化。调研活动已在宁夏、山东、重庆完成,最快下半年会在一些省市的县城进行试点,但年内在全国铺开“建材下乡”肯定做不到。
企业应把好质量关
目前,农村建房所用建材一般都是通过建材经销商购买,农村消费者担心“无良”经销商销售假冒劣质产品。还有一种现象是经销商以次充好,行业标准不规范,中小建材企业产品众多,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产品质量。目前农村市场使用的建材也多为“地产地销”,中低端产品居多。因此,除了价格优惠、补贴外,如何把好建材质量关在“建材下乡”过程中同样重要。
就企业而言,“建材下乡”政策难产提供的缓冲期,其实也提供了充足的准备时间,可利用这段真空期,合理安排“建材下乡”的配套工作,如农村市场的调研等,从而准确把握好农村地区的需求量、对产品功能与外观的需求、产品配送与售后服务需求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