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,装饰建材与住房都反映出一个城市和时代的变迁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在深圳这片土地上响起,深圳装饰建材行业就应运而生。自80年代初的建材街边店,到90年代的建材大市场,再到今天“一应俱全”的建材超市、商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……购物环境越来越现代、经营商品越来越丰富,都集中反映了深圳人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。30年间,深圳涌现出乐安居、世纪中心、国安居等一批本土知名品牌而备受世人的瞩目。
深圳建材零售行业发源于田贝
据一位老深圳人回忆,80年代,罗湖几乎就是深圳。当时的罗湖只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建材市场——田贝。至今,田贝仍保持着过去的部分经营面貌。瓷砖店、灯具店、油漆店、五金店……一间挨着一间,形成了一个庞大建材零售市场。在那些小店里,消费者可以任意地与经营者进行讨价还价。
由于当时只有一个建材市场,田贝的生意都很不错。据一位当年在田贝开过专卖店的商家回忆,生意最好的时候,一个小店一个月就有100多万元的营业额。今天,有很多建材品牌的总代理商都是从田贝赚到“第一桶金”,然后逐步发展壮大的。如今,田贝建材市场虽然受到新兴建材市场的巨大冲击,但依然有一批老深圳人是他们的“忠实顾客”,生意还不错。
传统建材市场曾唱主角
自1988年开始,伴随着深圳房改政策的实施,深圳房地产市场趋于活跃,建材需求逐渐增大。在这种背景下,深圳零售市场也得以发展。除田贝外,开始出现了八卦岭和车公庙两个建材市场。这些建材市场都是以租用便宜厂房改造而成的,集中了各类建材的经营者。当时八卦岭主要有居家、雅美居及雅居三家建材市场,车公庙有一家摩登仓建材市场。之后笋岗出现了香江装饰材料大市场、集美堂、金雅等建材市场。
90年代中后期,这些传统的建材市场日子过得都不错。前居家一位负责人曾向记者谈到其当时开业的盛况,“因为是深圳首家建材大市场,开业时曾引起万人围观,为了维持秩序,动用了数百名保安。”
每一种经营模式都有它的生命力。在本世纪初,面对以“百安居”为代表的现代建材市场的冲击,这些传统的建材市场陷入经营的困境。
“百花齐放”的局面在本世纪初形成
进入2002年,深圳建材零售市场进入了发展的“黄金期”。这个时候,深圳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,年开发量一路飙升,平均每年达到500多万平方米。房子好卖,装修的房子增多,为建材零售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。2002年初,以百安居和北新物流合资的百安居首家店在罗湖开业,拉开了深圳现代建材零售业发展的序幕。
有着世界500强背景的百安居在推动深圳建材零售市场的发展功不可没。在百安居入驻深圳前,深圳建材零售业只有“街边店”和“传统建材市场”两种模式,处于最传统的经营状态。百安居进入深圳后,为深圳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——购买建材也可以像逛超市一样。百安居采取的“统一收银”、“统一送货”、“统一安装”的服务经营理念以及“低价承诺”等都给深圳建材零售市场带来新的气息。百安居入驻深圳,导致了一部分不适应市场的建材市场被淘汰出局,促进了一部分本土建材市场的调整和提升,共同推动了深圳建材零售市场向规范化、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。
在百安居进入深圳不到半年后,以乐安居南山店的成功开业为开端,宣告深圳本土建材市场进入到一个发展的“春天”。乐安居抓住南山房地产的发展机会,一炮打响。它的成功让业界人士意识到,即使面对百安居这样的国际建材零售巨头的挑战,深圳本土建材市场依然有发展空间。继乐安居之后,世纪中心在次年面世。世纪中心抓住了福田中心区房地产的发展机会,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随后,乐安居与世纪中心展开了拓展步伐。乐安居以一年最少开一家店的速度先后在笋岗、福田、布吉、宝安中心城、龙岗及沙井一口气开了六家店,风头几乎盖过百安居。世纪中心在继岗厦店后,也连续在香蜜湖、南山、宝安中心城及沙井开了多家分店。
在近年来深圳本土建材零售市场的发展中,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国安居。面对国际建材零售巨头百安居及本土建材零售巨头乐安居、世纪中心的挑战,国安居走出了另一条路——专业化发展之路。国安居定位于“深圳陶瓷第一城”和“深圳橱柜第一城”,以经营陶瓷和橱柜为主,与对手进行差异化经营,形成了自己的竞争力。目前国安居在深圳共创建了三家分店,八卦岭店、龙岗店和宝安店,以良好的发展势头受到业界的关注。
在百安居、乐安居、世纪中心及国安居的带动下,深圳建材零售市场突飞猛进。先后出现了家乐园、家乐居、博耐、华美居、百利玛、佳得宝、名雕·美赫、五方等建材专业市场,呈现出“百花齐放”的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