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泥行业试点碳交易
“高碳”标签待改,水泥业重组寻求突围这一切都指向了同一个词语——中国碳交易市场化。
去年八月,国务院在给人大提交的报告中提到,将“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”。从理论上讲,潜在交易对象已经出现,在政府公布的45%碳强度减排指标下。
哪些行业适合试点呢?
在国内,钢铁、水泥和电力等排放大户首当其冲。“尤其是水泥行业成为最先的试点行业可能性极大。”业内资深专家分析指出:首先全球水泥行业生产所排放的CO2占全球总量的5%,超过整个航空业的年排放量。其中,中国的水泥产量就占到世界总量的50%。更重要的是,目前水泥行业已经拥有一套接受度颇高的碳排放计算审计标准。早在2001年,全球水泥可持续性倡议行动(CSI)通过了《水泥行业CO2减排议定书》,旨在为水泥企业提供一套工具,让其能在各种应用中报告CO2排放情况。
近十年的实践,让它日趋成熟。据了解,目前全球已有23家重要的水泥企业接受了这套标准,包括法国拉法基、瑞士豪瑞等国际大型水泥企业,这些企业的水泥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%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的水泥行业已经开始与这套标准接轨。
2009年年底,5家中国水泥企业加入了CSI,分别是中建材集团、中材集团、华润集团、天瑞集团和亚泰集团。
上述业内专家介绍,这套标准的计算方法与IPCC《国家温室气体清单》、以及WBCSD和WRI联合制定的《温室气体议定书》一致,可以让水泥行业根据IPCC的要求向政府报告其CO2排放量。同时运用这套标准,水泥企业可以计算出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排放和主要间接排放(生产导致的排放;既有绝对排放量,也有单位排放量;还可以使用特制的EXCEL电子表格,编制企业的排放清单)。在此基础上,企业分头制定自己的CO2减排目标。
有了相对成熟的碳排放计算审计标准,水泥行业开展45%碳强度配额交易试点便有了牢固的地基。同时,碳强度指标如何分配,是决定试点大楼能否修建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。只有采用市场化的分配方式,即将指标分配到企业头上,才能产生名副其实的交易。
此外,中国目前已有一批中外认证机构,具备碳排放第三方审计资格,这是碳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,也是水泥行业开展碳强度指标交易试点的必备能力建设。
由此看来,当前在碳交易试点上,中国的水泥行业如同一个low-hanging fruit(容易实现的目标),瓜已熟,待蒂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