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-90年代
改革开放带红家具产业
1984、1985年,允许个人办理营业执照的消息让老谢激动了起来,按政策只能照地名给家具厂起名,而老谢的“磨子桥家具厂”就这样迈出了正规的第一步,当时还有个规定,一个私人老板不得雇工超过七个,于是,老谢将身上仅有的300元钱做了他的全部创业基金,在一环路租了一个200平米的临街铺面,150元一个月的租金并不算便宜,要知道那时候,一个工人的工资也仅仅只有三四十元钱。老谢从木材厂的熟人手里赊了一些木材,八个人就开始起炉开灶。回忆起当时的状况,老谢说:“三门大衣柜360元,床320元,梳妆台80元……最洋气的是贴面家具,而工业的落后,我们只能用最土的办法做工,漆水用的土漆,而贴面则用乳胶粘好之后,再用火砖压边,中间铺上沙子,晾至1天多才能干。
接近90年代,宝丽板也出现了,好点的家具就是给家具正反面都贴上宝丽板,两边光面,看起来十分高级。搬新家的人,能买一全套贴面家具,再放一台收音机,那感觉比开奔驰宝马还提劲!”
90年代中期,借助于展会经济为家具行业带来了一次次发展契机,全国范围内诸如北京家具展、海品牌,上海介绍">上海家具展、广东家具展等,极大地促进了行业交流和产品,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发展。有一次,来自德阳的一个中年人走到老谢的展厅里,直问要最好的家具,于是到现在,老谢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卖出的第一套高档家具,顾客在当时算手头宽裕的人家,于是在琢磨了几天后,老谢在贴面家具上加了金边设计,而送货之后顾客非常喜欢,拿着1000多块钱的货款,老谢很高兴。
2000年至今
品牌集群规模化发展
“四川家具80年代没设计、90年代跑广东、2000年出国看展览,而现在,大多数知名家具都有了自己的专业设计研发团队,有的甚至跟国外的设计师合作开发!更不用说从木匠自谋生路,到规模化的把产品在全国形成销售网络,还有政府对家具产业园的扶持和规划”,老谢直感叹:“变化简直太大了!”
升级、转型,品牌意识的逐渐觉醒,使得当年那些小家具厂,逐渐形成了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大企业,而各大家居卖场里,不仅有欧式、美式、简约、古典、中式等风格,板式、实木、藤制、铁艺、玻璃、石材、软体等各类材质的组合,更让消费者挑花眼;电视、报纸、网络、路牌、公交车等等,都不断刊登着各个家具品牌的宣传;来自省外,甚至是国外的买家,也不断向四川家具企业伸出橄榄枝。这一切意味着四川家具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新阶段。从木匠手工制作、到小作坊式生产,再到大规模工厂化生产,完成“三级跳”的四川家具产业正在不断创新,也预示着四川家具市场未来的发展将更如火如荼。